培養(yǎng)目標:本專業(yè)是以信息技術、計算技術和運籌控制技術的數學基礎為研究對象的理科類 專業(yè),培養(yǎng)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能力,掌握信息或計算數學的基本理論、方法與技能, 接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,能解決信息技術或科學與工程計算中的實際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。 本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能在科技、教育、信息產業(yè)、經濟金融等部門從事研究、教學、應用開發(fā)和管理工作, 或繼續(xù)攻讀碩士、博士學位。
培養(yǎng)要求:本專業(yè)學生主要學習數學和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,接受數學建模、計 算方法、程序設計和應用軟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,受到數學和信息理論及其應用方面的良好教 育,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(yǎng)和較強的創(chuàng)新意識,具有科學研究、教學、解決信息技術或科學工程計算 中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較強的更新知識的能力。
畢業(yè)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:
1.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,掌握信息科學、計算數學或運籌控制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;
2.具備熟練應用計算機(包括常用語言、工具軟件及專用軟件)的基本技能,具有較強的算 法設計、算法分析與編程能力;
3.能運用所學的理論、方法和技能解決信息技術或科學與工程計算或運籌控制中的某些實 際問題;
4.接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,了解信息科學、計算數學或運籌控制理論、技術與應用的新發(fā) 展,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、技術跟蹤及創(chuàng)新的能力。
主干學科:數學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。
核心知識領域:幾何、分析、代數、微分方程、概率統(tǒng)計、數值計算、信息科學、運籌與控制、計 算機軟件與應用。
核心課程:數學分析、高等代數、解析幾何、概率統(tǒng)計、物理學、常微分方程、復變函數論、程序 設計與算法語言、數據結構與算法、數值分析、數據分析、數學建模。
核心課程示例:
示例一:數學分析I-Ⅲ(304學時)、高等代數I-Ⅱ(192學時)、空間解析幾何(96學時)、 常微分方程(96學時)、概率統(tǒng)計(96學時)、實變函數(96學時)、普通物理(144學時)、大學計 算機基礎(64學時)、C語言與程序設計(96學時)、數學物理方程(96學時)、復變函數(96學 時)、數學模型(64學時)、數值分析I(64學時)、數值分析Ⅱ(64學時)、數據結構與算法(64學 時)、微分方程數值解法(64學時)、泛函分析(64學時)、信息論基礎(64學時)。
示例二:大學物理(130學時)、C語言程序設計(46學時)、微機原理與系統(tǒng)設計(78學 時)、數學分析(240學時)、高等代數(1 36學時)、空間解析幾何(46學時)、復變函數(46學 時)、概率論與數理統(tǒng)計(90學時)、常微分方程(46學時)、實變函數(46學時)、數學物理方 程(46學時)、泛函分析(46學時)、數值逼近(60學時)、數值代數(60學時)、微分方程數值解 (60學時)。
示例三:大學物理(96學時)、C語言程序設計(64學時)、數學分析(288學時)、高等代數 (144學時)、解析幾何(48學時)、復變函數(64學時)、概率論與數理統(tǒng)計(64學時)、常微分方 程(56學時)、數學物理方程(48學時)、泛函分析(64學時)、數值分析(80學時)、數據結構與算 法(80學時)、數據庫原理與技術(64學時)、運籌學(48學時)、數學建模(48學時)。
主要實踐性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:學術與科技活動、課程設計及實驗、畢業(yè)實習及社會調查(實踐)、畢 業(yè)論文(設計)等。
主要專業(yè)實驗:(并行)程序設計與實現。
修業(yè)年限:四年。
授予學位:理學學士。 0702 物理學類
西城校區(qū):北京市西城區(qū)展覽館路1號,大興校區(qū):北京市大興區(qū)永源路15號
官方電話:010-68322507,010-68322899